中國經濟網9月12日訊(記者 韓璐)隨著各地校園迎來9月開學季,不少家長和老師會因孩子 “坐不住、愛走神、行事沖動”等表現發愁。一方面,部分高發的神經發育障礙對學齡兒童的影響不容忽視;另一方面,這些表現常被大眾簡單歸為“調皮”,卻忽略了其作為神經發育相關疾病的本質屬性。9月8日舉辦的“關愛開學季—ADHD健康大家談”活動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鄭毅表示,當前不少家長對孩子“好動”的正常范圍及注意力的合理界限認知模糊。
辨清ADHD本質 走出認知誤區
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作為兒童期高發的神經發育性疾病,其科學認知與規范管理非常重要。鄭毅介紹道:“ADHD的診斷有著嚴格標準:核心癥狀為注意缺陷與多動沖動,且這些癥狀需在多個場合持續存在半年以上,對孩子的學習、社交等社會功能造成明顯影響,同時還需排除由軀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引發的類似癥狀,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確診為ADHD。”
一般而言,兒童注意力水平隨年齡增長逐步提升:幼兒階段,注意力通常僅能維持10~15分鐘;隨著年齡增長,注意力持續時間逐漸延長,到中學階段,可達20~30分鐘,且能在課堂環境中自主調整注意力。
鄭毅提醒,教師的教學方式應契合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但若孩子好動程度遠超同齡兒童,比如課堂上頻繁離座、打擾同學,注意力水平明顯低于對應年齡段標準,且癥狀持續數月干擾正常學習生活,家長需高度警惕,及時帶孩子到專業醫療機構排查ADHD。
科學施治ADHD 分齡精準干預
及時干預對ADHD兒童的成長意義重大。鄭毅介紹說,ADHD治療方案需根據兒童年齡靈活調整:對于6歲以下兒童,其神經發育仍具有較大潛力,且存在行為訓練等非藥物干預的良好時機。同時,該年齡段兒童對藥物耐受性較低、敏感度較高,因此藥物治療需格外慎重,應優先選擇行為訓練、發育強化等非藥物干預方式,助力孩子逐步改善癥狀;6歲以上兒童則需積極開展藥物治療,同時搭配腦訓練、行為干預等手段,構建全面的治療方案。
在此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方面,需正確認識ADHD,避免因認知不足拒絕治療或不配合用藥;另一方面,要遵循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不盲目施加過高壓力,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與休息時間;同時,需積極配合醫生,監督孩子按時按量用藥,切實保障治療效果。
藥品研發助力ADHD防治
“為助力ADHD防治,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 力品藥業(廈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品藥業)董事長葉英從其專業的維度進行了相關介紹:在藥品研發與質量把控方面,針對家長普遍擔憂的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問題,力品藥業創新研發出了非興奮劑類藥物鹽酸可樂定緩釋片,通過采用極低劑量緩控釋制劑技術降低用藥劑量,實現藥物24小時緩慢釋放,減少服藥次數,降低血藥濃度波動帶來的風險。同時,嚴格按照國際標準把控藥品質量,為兒童用藥安全保駕護航。
“在公益事業方面,我們積極聯合醫療機構、社區與學校,邀請國內外ADHD領域專家開展線上交流會,分享前沿防治理念與技術;在開學季等關鍵節點,于全國多個社區舉辦ADHD科普宣傳、義診咨詢、量表診斷示范等活動,助力ADHD早發現、早干預,為更多家庭提供專業支持。”葉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