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條體育新聞引發關注,不過它們并非來自賽場,而是與錢有關。
第一條新聞發生在英超(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財大氣粗的沙特公共投資基金控股的紐卡斯爾聯足球俱樂部,在夏季轉會市場上屢屢碰壁,不僅看中的目標球員被其他俱樂部搶走,還被迫把當家球星伊薩克賣給了利物浦。要知道,伊薩克在上個賽季是紐卡的頭號前鋒,這讓不少紐卡球迷直呼心痛。
第二條新聞來自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美國媒體爆料,籃球明星倫納德在多年前加盟洛杉磯快船隊時,曾簽訂過虛假代言合同或商業合作,從而獲得額外收益。
兩條新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都指向體育產業的一個關鍵詞——財務規則。
先看紐卡這件事。讓其在轉會窗口吃盡苦頭的,是英超于2013年推出的財務監管措施——PSR(盈利與可持續發展規則)。其核心條款是:英超俱樂部在一個“滾動3年期”內的虧損總額不能超過1.05億英鎊。所謂滾動3年期,就是一個始終覆蓋最近3年的時間窗口,不管在哪一年結算,都必須保證3年總賬不越過紅線。此外,如果英超球隊要參加歐足聯旗下的賽事,還必須遵守歐足聯版本的財務規則——FSR(財務可持續性規則)。根據該規則,球隊的工資開支不得超過俱樂部營收的70%。如果球隊老板很有錢,是不是可以隨時大手筆注資解決問題呢?答案也是否定的。PSR對于老板注資的方式、額度都有明確限制。
頭戴這幾道“緊箍咒”,各支球隊都只能小心翼翼地花錢,避免越過財務紅線。因為如果違反了PSR和FSR,后果很嚴重:可能會遭到罰分、禁止轉會,甚至吊銷參賽資格。
再說倫納德。這件事涉及NBA最重要的財務規則——工資帽制度。所謂工資帽,顧名思義,就是一支球隊的球員總薪資有一個上限。盡管NBA考慮到各種特殊情況,為工資帽制度設定了一系列特殊條款,但總體思路不變:球隊的薪資總支出必須得到控制。某球隊的工資總額如果超過工資帽,就要繳納高額罰金,這些罰金會重新分配給支出沒有超過工資帽的球隊。設置這套制度的初衷是讓小市場球隊有充沛的資金參與競爭。
不過,也有一些球隊試圖尋找制度漏洞。比如,有些球隊能拿出手的工資額度有限,又想得到超級球星增強實力,于是就想出了陰陽合同等招數——明面上遵守工資帽制度,背后以其他方式給球員“找補”一些利益,以此吸引球員加盟。NBA對于此類行為幾乎零容忍。這也就解釋了倫納德這件事為啥在體育圈引發這么大反響。因為一旦坐實,球員和球隊都將受到重罰。
有人會問,球隊老板自愿花錢吸引球星,提升球隊實力,讓比賽更精彩,這不是好事嗎?事情沒這么簡單。注資雖好,但絕不是多多益善。一系列財務規則并非憑空設立,而是多次慘痛教訓的產物。
20世紀90年代末,意大利足球聯賽正值巔峰,面對火熱的球市氛圍,一些球隊老板選擇加大投資,快速提升球隊實力。當時,從聯賽主辦方到球隊,幾乎都沒有財務規則意識。拉齊奧隊老板克拉尼奧蒂憑借旗下食品集團的大量資金,為球隊引進眾多球星,球隊實力大增,并在2000年奪取意甲冠軍,一時風光無兩。然而輝煌的背后是脆弱的財務根基。隨著克拉尼奧蒂旗下公司遭遇經營危機,資金鏈很快出現問題,球隊的輸血渠道驟然中斷,不得不連續出售核心球員,成績隨之一落千丈。球迷們這才驚覺,那座冠軍獎杯原來是債務堆砌的幻影。
英格蘭的利茲聯隊也有過類似經歷。球隊為了快速提升實力,不惜透支未來轉播收入和大額貸款,高價引入明星球員,然而球隊在賽場上的表現沒有達到預期,導致收入不足以覆蓋運營成本,最終被債務壓垮,短短幾年淪落至降級。
進一步看,即便某支球隊背后的“金主”實力著實雄厚,能長期大額注資,對聯賽生態來說也不是好事。球員特別是頂尖球星是一個存量市場,如果某支球隊短期內憑金錢囤積球星,其他球隊的實力必然會被削弱。聯賽格局很快會兩極分化,強者恒強、弱者無力,懸念蕩然無存。沒有懸念的比賽對觀眾的吸引力也會下滑,最終損害賽事的商業價值。
英超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最成功的體育聯賽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與嚴格的財務監管制度。以2024—2025賽季為例,英超聯賽總收入超過70億英鎊,獎金池高達28.4億英鎊,分給20支球隊,每隊最少都能拿到上億英鎊。冠軍利物浦獲得約1.8億英鎊,墊底的南安普頓也分到1.109億英鎊,足夠覆蓋全隊6000萬英鎊的年薪支出。
收入分配均衡,支出又有規則限制,如此機制最大程度保障了各支球隊健康運營,避免球隊之間的實力差距過度拉大,聯賽整體的吸引力和觀賞度不斷提升,商業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越來越高的商業價值轉化為越來越強的盈利能力,進而反哺各支球隊,形成良性循環。據統計,英超轉播收入30年來增長了100多倍,現在每年為英國貢獻超過80億英鎊經濟產值,創造40億英鎊稅收和10萬個就業崗位。
隨著體育產業不斷發展,許多體育聯賽都在逐步完善各自的財務規則。雖然規則名稱和具體條款有很大差異,但目的卻殊途同歸:防止資本過度集中在少數球隊,導致比賽競爭性減弱。
紐卡在轉會市場上的窘境,或許讓球迷們失望,但這對球隊未嘗不是一種保護。財務規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球隊老板們:與其無休止地砸錢買人,不如把更多資源投入青訓體系、球探網絡和科學管理。這條道路或許更漫長,卻更具可持續性。
對觀眾和球迷而言,財務規則的意義也極其重大。想象一個沒有約束的聯賽是什么樣:豪門球隊囤積球星,小球隊只能陪跑,比賽結果幾乎一邊倒。從長遠看,這樣的比賽必然因結果缺乏懸念而失去觀眾。畢竟,球迷希望看到的不只是“豪門球隊”的壓倒性優勢,也要有黑馬的奇跡和弱旅的逆襲。正是財務規則的存在,才讓比賽更加充滿未知和懸念。
看似冰冷的財務規則,如同維系體育產業生態平衡的“隱形裁判”。其目的不在于數字上的約束,而是為了讓資本運行在制度軌道上,通過抑制投機風險、限制過度杠桿、維護競爭平衡、保護相關方利益,引導資本投向長期價值。沒有財務規則,體育可能淪為赤裸裸的金錢游戲。有了財務規則,比賽的競技性才能夠提升,球迷的熱情才得以延續,球隊、聯賽和體育產業才有健康的未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