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郭厚平,今年41歲,是陜西省紫陽縣洞河鎮二臺子社區的搬遷戶。我所居住的紫陽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自然條件惡劣,脫貧任務重。我家以前住在大山里的楸園村,近些年,國家鄉村振興系列政策像一束光,把我們的生活照得透亮,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在楸園村時,我們住的是3間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風是常事。最讓人揪心的是孩子上學——天沒亮就得起床,先坐車再渡船,折騰1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2020年,我們和鄉親們一起搬進了洞河鎮二臺子社區。這里是紫陽縣幾個較大的移民搬遷安置點之一,住著從周邊4個鎮18個村搬來的2000多名鄉親。
新家墻面雪白、窗戶亮堂,樓下就是平整的水泥路,學校、超市、衛生室都在家門口。站在陽臺上望著社區的燈火,我常常想:這不是換了個房子,而是換了一種活法!
從脫貧到鄉村振興,搬出來只是第一步,能扎根致富才是關鍵。黨和政府惦記著我們這些搬遷戶的生活,通過政策扶持在二臺子社區引進了毛絨玩具廠,專門解決留守婦女就業。我現在在廠里做縫紉工,活兒不重,離家近,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還能按時接孩子放學。丈夫老方參加了縣上組織的技能培訓,現在在鎮上打零工,收入比以前穩定多了。以前在村里,掙錢要么靠天吃飯種莊稼,要么就得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這日子越過越舒心!
公公婆婆舍不得老屋,還時常回楸園村,守著10余畝茶園和莊稼地。他們總說,現在種地也沾了國家政策的光。以前種茶全憑老經驗,收多收少看天臉色,鮮葉摘下來還得自己扛到十幾里外的集市去賣,常被中間商壓價。現在不一樣了:縣、鎮的農技員經常來村里,手把手教我們科學種茶、綠色施肥,將“產業扶持政策”送到了田間地頭;鮮葉一摘下來,合作社的車直接開到地頭收,價錢比以前高不說,還不用自己跑腿。老兩口常念叨:“現在種地有補貼、有技術、有銷路,比過去強太多了。”
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覺得特別有道理:教育是脫貧的治本之策,更是鄉村振興的長久之功。現在,最讓我欣慰的就是3個孩子的教育。大女兒在安康職業技術學院讀書,享受“雨露計劃”補貼,學費、生活費壓力小了很多。老二、老三在洞河鎮中心學校上學,營養餐免費、課本費全免,還能通過遠程教育聽紫陽縣優秀老師講課。以前村里有的孩子因為家里窮,早早輟學打工;現在有政策兜底,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讀不起書。我常跟孩子們說:“好好學,國家的政策給你們鋪了路,你們得爭氣。”
如今,我們住得安穩、收入穩定。老人有醫保和養老補貼,去年我公公住院,報銷后自己沒花多少錢;孩子上學有保障,再也不用隔河渡水趕路;我和丈夫盤算著,準備再攢點錢在社區開個小超市。
鄉村振興的硬舉措,把“讓全體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實實在在落到了咱心窩里。國家把路鋪好了,我們自己也得使勁干。這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每當看到社區樓上飄揚的國旗,我就禁不住在心里念叨: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這些山里人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張毅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