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牌半月之后,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將以“介紹上市”方式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持有燃油車及相關零部件業務的港股上市主體東風集團股份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這不僅意味著嵐圖有望成為汽車央企新能源第一股,而且更加凸顯國有車企加速新能源轉型的堅定決心。
港股央企私有化的案例并不少見,但此次東風集團股份推出的方案頗有創新性。從交易方式上看,東風打出的是“新能源業務獨立+傳統業務出清”組合拳。一方面,東風集團股份將其持有的79.67%嵐圖汽車股權,按持股比例向股東分派。待完成分派后,嵐圖汽車再以這些股份為基礎,通過“介紹上市”的方式登陸港交所。另一方面,東風汽車集團(武漢)投資子公司作為本次私有化要約人,將以現金對價方式,收購除東風集團股份控股股東東風汽車之外的股份,為小股東提供退出通道。方案公布后,目前東風集團股份股價漲幅已超50%,顯示出資本市場對這一方案的認可。
東風集團股份資產種類眾多,估值邏輯復雜,投資者難以充分發掘投資價值。同時,在新舊動能轉換陣痛的影響下,東風集團股份近年來估值偏低,股價遠低于凈資產。反觀其子公司嵐圖汽車,連續3年實現年銷量攀升,已成為東風系新能源汽車優等生。今年8月份,嵐圖汽車交付量達1.35萬輛,同比增長119%,連續6個月銷量破萬輛。與其守著一個幾乎沒有融資能力的“舊籠子”,不如騰退給嵐圖,讓嵐圖的“高端新能源”價值被資本市場更好地看見,從而打開成長空間。
汽車是資金、技術和人才密集型長周期行業。過去,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基本停留在依靠企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和吸引外資汽車品牌投資的滾動模式上。這一模式雖然看上去穩妥,但資金使用成本高、運營效率低。當前,智能化與電動化變革浪潮不僅在重構汽車產業競爭格局,也在顛覆傳統汽車技術路線。對于車企來說,無論是電池、電驅、電控的研發,還是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及整車平臺架構的打造,都需要持續、大量的資本支持。如果還在依靠傳統模式籌集資金,發展速度就難以跟上市場節奏,甚至會錯過產業變革紅利和企業成長“窗口期”。
反思此輪造車運動,“蔚小理”等新勢力快速崛起,除了互聯網思維和創新精神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借助資本的力量。目前,“蔚小理”不僅早已在美股上市,也已登陸港交所。正是全球資本為跨界造車勢力輸入了加速躍升的動力。
有人會說,“介紹上市”作為已發行證券申請上市的一種方式,上市過程中不發行新股、不進行融資,而是將現有股東所持有的證券直接納入交易所掛牌交易。這意味著,此次嵐圖借東風登陸港交所也不會發新股和融資。當前,大部分新能源整車企業仍處于投入期,處于不盈利甚至虧損狀態,而國內資本市場對整車企業上市門檻依舊較高,盡早登陸港交所無疑成為車企更為明智的選擇。至于以什么方式上市,考驗的則是車企的智慧。
事實上,去年港交所已大幅放寬對企業財務指標的要求,允許尚未盈利但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科技公司上市,這為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加國際化的融資平臺及渠道。同時,在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后,中美政策“雙寬松”共振,南向資金和外資持續流入,恒生指數創近4年歷史新高。此時赴港上市,企業也能獲得更好估值。近期,在上市路上已長跑20年的奇瑞汽車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正式登陸港交所,或許也暗含類似邏輯。
退一步講,雖然上市過程中不融資,但并不意味今后不能融資。關鍵在于,嵐圖銷量能否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實現高質量發展。況且,嵐圖在成為公眾公司后,不僅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對內部管理進行革新,補齊自身發展短板,還能為后續國際化發展創造條件,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畢竟,港股連接著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是眾多企業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