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工廠車間整齊的流水線和轟鳴的機械聲,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象征。如今,步入長沙三一18號燈塔工廠,“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的魅力映入眼簾;走進青島啤酒博物館,游客在百年發酵池前品嘗新鮮醇厚的原漿啤酒……這些昔日的生產重地,在華麗轉身后,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新景區”。
蓬勃發展的工業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傳統工業的邊界。例如,山西老陳醋集團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家醋文化旅游園,將品讀千年釀醋史、體驗非遺釀醋技藝、品嘗老醋冰激凌等產品巧妙融合,累計吸引游客超500萬人次。柳州螺螄粉產業園精心設計旅游動線,將體驗式營銷發揮到極致,游客轉化率飆升40%,營銷成本銳減65%。
近年來,一系列精準有力的政策相繼出臺,推動工業旅游向體系化發展,全國涌現122家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和232處工業遺產旅游項目。然而,在行業高歌猛進的同時,部分工業遺產改造仍停留在“掛牌子+擺設備”的初級階段,內涵挖掘不足;一些科技園區參觀流于表面,核心工藝展示不足;深諳工業精髓又精通旅游運營的復合型人才缺口大。突破瓶頸,釋放潛能,關鍵在于走好工業與文旅、科技深度融合之路,推動工業旅游從“有”到“優”。
規劃領航,繪就融合路線圖。借鑒國內外成熟經驗,在工業項目規劃之初,即可前瞻性植入旅游功能,引導企業科學配置參觀動線、產品展示區及沉浸式體驗場景,實現“生產即風景”。將工業旅游節點有機嵌入全域旅游空間布局,打造業態協同、特色鮮明的區域旅游產品矩陣,系統構建集“生產觀摩、互動體驗、科普教育、衍生消費”于一體的復合型工業旅游價值鏈條。
立足特色,培育多元主體。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托獨特的建筑風貌、生動的生產場景、精湛的工藝流程等核心工業資源,開發建設工業遺址博物館、智能化生產線觀光走廊、沉浸式產品工坊等特色項目,推動“廠區”向“景區”的華麗蛻變。支持工業園區立足主導產業特色,深挖工業文化內涵,打造主題展館、設計互動體驗項目、研發高附加值文創產品,打造一批主題鮮明、體驗獨特、運營高效的工業旅游標桿項目。
場景革命,打造沉浸式新體驗。對現有特色產業小鎮、歷史文化街區、閑置廠房等,善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注入創意與互動元素,打造兼具觀賞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旅游產品。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建設高沉浸感的工業文化體驗中心,探索開發“數字孿生+實體觀摩”的工業元宇宙項目,虛實結合展現工業魅力。培育一批科技感十足、體驗感爆棚的新興工業旅游景區景點,精準滿足Z世代追求新奇、互動、社交的消費需求。
機制創新,暢通發展快車道。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的扶持政策,設立工業旅游業態創新專項獎補資金,對內容創新、技術應用、模式探索成效顯著的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優質工業旅游項目給予用地價格、能源定價支持等優惠,降低開發運營成本。引導專業旅游運營商深度參與工業旅游產品的策劃開發、品牌打造與渠道拓展,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運營效率和市場影響力。完善跨部門監管與執法協調機制,構建數智化工業旅游服務體系,提升管理效能與游客體驗。通過持續優化發展軟環境,在促進產業、帶動就業、增加稅收的同時傳承文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侯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