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12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實力持續增強,效能不斷提升,財政作為國家治理基礎和重要支柱的作用進一步凸顯,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期盼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國家財政實力大大增強,集中財力辦成許多大事要事。”藍佛安介紹,一方面,收入“蛋糕”越來越大。“十四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達10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17萬億元,增長約19%。地方財政實力穩步壯大,從2024年數據看,16個省份財政收入比2020年增長20%以上。另一方面,支出強度前所未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年預計超13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26萬億元,增長24%。
“十四五”時期,財政宏觀調控更加積極有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財政政策進一步增強與經濟情景的適配性,從積極到更加積極,戰略上更加主動、戰術上更加精準,成為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強化逆周期調節,熨平短期波動;另一方面,協調推進跨周期調節,增強中長期發展動能。
“財政政策統籌考慮防風險和促發展,始終留有后手,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藍佛安說,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這決定了財政運行的基本盤始終是堅實穩固的;這些年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宏觀調控經驗,政策工具不斷豐富,逆周期、跨周期調節能力大幅增強。隨著重點領域風險防范的制度機制進一步健全,以及存量風險逐步消化,財政應對未來挑戰更有底氣、更加從容。
“國家財政賬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藍佛安介紹,“十四五”以來,國家財政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領域財政投入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資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統計顯示,“十四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衛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加上其他領域支出,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今年,國家財政安排1000億元發放育兒補貼、200億元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
財政支持教育方面,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說,“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持續加大投入,支撐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連續十多年保持在4%以上。“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預計超2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約38%。
財政支持科技方面,在資金投入上“添柴加火”,在經費使用上“放權松綁”,在成果轉化上“搭臺架橋”。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介紹,國家財政統籌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十四五”時期,全國財政科技支出預計達5.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34%,資金重點投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其中基礎研究累計投入達7300億元,年均增長12.3%。財政投入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投入強度從“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發投入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著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更好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強國加快建設。”王東偉說。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保障其他領域改革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間,財政部門堅持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為一條工作主線,蹄疾步穩、循序漸進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加快形成預算管理更加科學、稅收制度更加完善、財政體制更加健全的良好格局,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說。
找準“收、支、管”三個切口,向預算制度改革要效益。收入方面,主要是強化財政資源統籌。支出方面,主要是優化支出結構。重點用好零基預算改革這個抓手,把寶貴的資金用在緊要處、刀刃上。管的方面,主要是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把握“促進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三大功能,向稅制改革要活力。全面實施水資源費改稅試點,推動將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有力助推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2022年增設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2023年大幅提高“一老一小”三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累計超6700萬人受益。規范稅費優惠政策,加快稅收立法,營造公平統一的稅收環境。
錨定“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三項目標,向財政體制改革要動力。更好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適當增加中央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共同財政事權體系,做到權責清晰。加快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推動財力下沉,不斷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促進財力協調。優化轉移支付制度,轉移支付管理更加科學、規范、有效,有力促進了區域均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出了明確部署,我們已經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計劃,正在抓緊推進。下一步,將根據形勢變化,條件成熟一項就推出一項。”廖岷表示。(經濟日報記者 曾金華)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