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上海9月12日訊(記者李治國)加快建設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的重要部署。近年來,上海市普陀區把握機遇,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引力場、智匯源、孵化器和服務中心。
今年以來,普陀區與江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鎮江、泰州7個城市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優勢互補、資源互通;在科研學術、技術研發、產業對接、文旅融合、國際市場開拓等領域,促成沿滬寧區域50余項合作落地。
實踐層面,各類成果加速涌現。上?;ぱ芯吭籂款^的“長三角同位素技術創新聯合體”入選第二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首批次產品豐度99%以上的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產品實現穩定量產,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壟斷。
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普陀區著力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機制,建立由企業出題的需求篩選機制,推動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等聯合發布攻關清單。同時,支持科研機構與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和創新聯合體;加強科研設施與平臺共享,促進科技信息與政策互通。
為暢通協同渠道,普陀區科委打造的“沿滬寧協同創新集市”已上線試運行,將促進沿滬寧合作城市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供需匹配。普陀區科委主任李文波介紹,普陀區已打造了一支223人的沿滬寧技術經理人隊伍。
普陀區沿滬寧協同創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陸海表示,普陀區將繼續鞏固深化既有合作成果,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做優協同創新的硬環境、軟環境,打造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