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吐魯番9月12日電 題: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南北兩麓的千年回響
中新社記者 張楊彬
新疆吐魯番,火焰山綿延百余公里。千年前,無數商隊在此走過,駝鈴、美酒、風沙,構成人們對古絲綢之路最初的浪漫想象。
吐峪溝村位于火焰山南麓,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驛站,也是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如今,這座擁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正經歷著一場靜默的復興——村民重返修繕后的老屋,千年傳統與現代生活在此相遇。
吐峪溝的民居大多有上百年歷史,依偎著山形,是風、土、人共同的杰作。吐魯番市鄯善縣文博院副院長柴賓向中新社記者介紹,截至2025年5月底,村內78個院落83棟房屋已完成修繕加固、給排水、強弱電埋地敷設等項目建設。
“大體量的古建群遺跡修復,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柴賓說,不僅要堅持“修舊如舊”“一屋一設計”,用傳統技藝恢復原貌;還要廣泛吸納村民意見,引導其全程參與設計、施工與管理,“讓村民真正樂居于此”。
在吐峪溝村的巷弄中,常見風塵仆仆的旅人在村民家涼床上歇腳,喝上一碗花茶,再補充些葡萄干。這幕場景,千年前的絲路商隊經歷過,如今的游客也能沉浸體驗。
古老村莊煥發新生機,帶動了村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收入的增長。阿布杜力·拜科日和妻子將老屋改造成雜貨鋪和特色民宿。旅游旺季時,他們忙碌而喜悅,放暑假的三個孩子也會幫忙招呼客人。據他估計,今年自家收入將超過20萬元人民幣。
一些年輕人返鄉創業,扛著相機經營起“西域風”旅拍。這片古老的土地正滋養著新一代村民的生活與夢想。
在火焰山北麓,坐落著更古老的“城市”——交河故城,與吐峪溝經火焰山豁口相連。《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這是交河城首次在漢文史料中出現。
“公元742年,交河縣人口達到近五萬人,這幾乎是它在古代最繁華的時期。”吐魯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長王建東介紹說,從考古資料看,這座曾經的西域重鎮,“城在南、葬在北”及“擇中立衙”的布局風格,受到中原的影響。
文保員。20世紀90年代,交河故城開始迎來八方旅客。駝鈴漸遠,人聲又近,古麗拜克熱的父親在與中外游人交談中了解到更廣闊的世界,也讓他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堅持將四個女兒送進大學。“我們家見證了故城的變化,故城也改變了我們。”古麗拜克熱說。
今年暑期,交河故城升級了光影效果。暮色降臨,城內一盞盞橘紅色牛皮紙燈沿路排列,古詩詞、壁畫等投影照亮城垣輪廓。實景音樂會在城中大佛寺遺址奏響,薩塔爾的悠揚旋律與朗朗誦詩聲交織,演員身著僧袍扮演玄奘,向觀眾講述穿越交河故城的感觸。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烽火不再,交河依舊。故城不語,卻見證著滄桑新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