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辦。習近平主席致賀信指出,中國愿同各方一道,攜手推進全球服務貿易開放創新合作,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注入新動力。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在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我國服務貿易躋身世界前列
服務貿易主要包括哪些領域和模式?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狀況如何?
金瑞庭(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服務貿易是國際服務貿易的簡稱,指的是以服務作為商品進行跨國交換的經濟活動,具有無形性、不可分離性和不可存儲性的特征,核心是以資本、勞動力和知識技術為基本要素的服務交易。世界貿易組織界定了服務貿易的12大領域,包括商業服務、通訊服務、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金融服務、旅游及旅行相關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教育服務、分銷服務、環境服務及其他服務。
國際服務貿易分為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4種模式。其中,跨境交付指服務提供者通過遠程方式向境外消費者提供服務,如在我國境內通過電信、郵政、計算機網絡等手段實現對境外的外國消費者的服務;境外消費,主要包括出國旅游、留學等;商業存在指通過在服務業領域建立外商投資企業的方式向我國提供服務,如到境外開設會計師事務所或保險公司等;自然人移動指服務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跨境提供服務并獲取報酬,如外國專家來華講學、勞務人員出國務工等。在上述4種模式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移動合稱為“跨境服務貿易”,商業存在是以外商投資方式實現的,單獨進行統計,反映貿易與投資的聯動。
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與改革開放進程息息相關。改革開放后,我國服務業“引進來”“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航空運輸、酒店等成為首批開放的服務業,1982年至2024年,服務進出口總額從47億美元增至10565億美元,遠高于同期貨物貿易增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駛入快車道,2002年至2024年,服務出口從394億美元增至4459億美元,服務進口從461億美元增至6106億美元。進入新時代,服務業成為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領域,特別是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等措施實施以來,服務貿易蓬勃發展,2024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呈現出結構持續優化的鮮明特征,表現為三個提升,即占外貿比重提升、出口占比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比重提升。從外貿結構看,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比重從2014年的13.2%提升至2024年的14.6%,增速顯著高于貨物貿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的重要引擎。從進出口結構看,2014年至2024年,服務進口從4329億美元增至6106億美元,累計增長41.0%;服務出口從2191億美元增至4459億美元,累計增長103.5%;服務貿易逆差占服務貿易總額比重從32.8%降至15.6%。傳統服務出口占比逐步下降,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發展迅速,2024年全年出口增長7.4%,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增幅分別為39.3%、12.2%。
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創新提升服務貿易。2024年9月,國辦發布《關于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旨在推動服務貿易規模增長、結構優化、效益提升、實力增強。今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取得新突破,總額5077億美元,同比增長8.0%,出口增速顯著高于進口增速;技術創新效應明顯,“來數加工”“外數中算”等服務新業態快速崛起,商業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出口規模較大,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快速增長;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旅行服務出口增長68.7%。
同時,也要正確看待我國服務貿易長期存在逆差的事實。今年上半年,服務貿易逆差總額為710.8億美元,高度集中于旅行、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領域。旅行服務逆差反映出我國居民赴境外旅游、求學規模需求較大;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表明我國在核心技術、高端品牌等領域進口較旺盛。需從動態的視角理解逆差背后的邏輯。首先,逆差是國際貿易中的正常現象,在特定發展階段,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往往呈現出“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的局面,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進口能為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外部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再次,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已連續多年實現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這表明新興和高附加值服務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正快速提升,體現了服務貿易新舊動能轉換、結構持續優化的態勢。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要著力創新提升服務貿易,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服務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有序擴大服務市場對外開放,提升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開放平臺功能,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要以服務開放推動包容發展,以服務合作促進聯動融通,以服務創新培育發展動能,以服務共享創造美好未來,加快推進服務貿易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程。
打造知識密集型高端服務亮點
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增長動能強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高凌云(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知識密集型服務以高技術含量、高人力資本投入和強知識屬性為特征,主要涵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文化與教育服務以及其他商業服務等領域。這類服務通常不局限于硬件產品或工程服務等實物交付,而是以數字化、遠程化、專業化的形式進行輸出。憑借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特征,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正加速成為推動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
規模穩步增長。2021年至2024年,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從23258.9億元增至28965.2億元,年均增長6.0%。今年上半年,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為15025.4億元、8650.4億元、63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7.8%、3.6%,占服務貿易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8.7%、37.9%和24.1%。例如,中遠海運港口將國內先進的港口智能管理系統帶到秘魯錢凱港項目,憑借技術與服務優勢,實現了3條干線航線和3條支線航線的全天候運營。
結構不斷優化。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發展,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中的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增勢尤為強勁,2021年至2024年從7714.8億元增至10001.4億元,年均增長7.4%;今年上半年達5293.8億元,增速12.7%,成為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引擎。例如,以群核科技等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成功開辟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的新賽道,業務版圖已覆蓋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折射出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的深刻變革。
競爭力顯著增強。在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背景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順差持續擴大。2018年,首次實現順差536億元。2021年至2024年,實現順差從1989億元增至4181.2億元,年均增速27.6%。今年上半年,實現順差2275.4億元,比上年同期擴大409.2億元。這表明我國服務貿易創新、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技術服務、知識產權等領域競爭力和出海能力增強,正從“服務進口大國”向“高端服務輸出國”轉變。
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具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精準發力。如果說服務貿易是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就是衡量服務貿易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志,正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的新引擎、外貿新優勢的重要支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印發的《關于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為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在北京、上海等28個地區開展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等,從實操層面持續破除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發展障礙。另一方面,得益于數字經濟的強力托舉。我國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發展和應用,在賦能傳統服務貿易的同時,不斷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持續促進知識要素流動與重組,為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開辟了廣闊空間。
也要看到,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還存在短板弱項。比如部分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仍相對謹慎、制度型開放水平尚有提升空間、知識密集型服務人才等要素支撐也有待進一步夯實。
未來,需以更大力度破除壁壘、以更實舉措融合創新、以更優生態培育人才,打造知識密集型高端服務亮點。一是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開放水平。制定發布相關指導意見,進一步縮減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有序放寬信息技術、文化、醫療、教育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二是加強各服務貿易開放平臺間的分工合作。構建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聯動協調機制,增進試點地區間的交流合作,構建以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為主體,以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區、特色出口基地、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為重點,以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平臺為依托的發展格局。三是加快數字技術與知識密集型服務深度融合。不斷擴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推動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拓展跨境交付、跨境電商等新模式。注重知識密集型服務人才培養,探索政校企合作機制,支持高校設置相關課程,夯實專業化、國際化人才支撐。
增強旅行服務國際競爭力
旅行服務是我國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領域,取得哪些積極成效?
王穎(首都高端智庫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旅行服務是指非居民旅行者在訪問一個經濟體期間,為自用或送人而從該經濟體獲得的貨物和服務。旅行服務貿易是以消費者為基礎進行統計的,并不是一項具體的服務,而是非居民旅行者在所訪問經濟體消費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總和。按旅行目的分類,包括公務(商務)旅行和個人(私人)旅行;按產品分類,包括貨物、運輸服務、住宿服務、餐飲服務、其他旅行相關服務(醫療服務、教育服務)。
從全球來看,旅行服務貿易占比最高,約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1/4。據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國際游客超3億人次,同比增長5%,較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同比增長3%,凸顯了全球旅游需求旺盛和行業抗壓能力。
近年來,“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我國已成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2024年我國旅行服務進出口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約占服務貿易總額的27.3%。今年上半年,旅行服務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10802.9億元,增長12.3%,成為服務貿易第一大領域。其中,出口增長68.7%,取得亮眼成績,其增速背后是多重利好因素的疊加,既有過境免簽、航班恢復、離境退稅等政策完善,也有我國餐飲、酒店、商旅等服務業日積月累的長足發展。旅游業成為連接中國服務與全球市場的重要接口,中國已成為全球服務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
持續推動簽證便利化等政策,降低入境門檻。截至今年7月,我國已對75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或全面互免簽證,對55個國家實行240小時過境免簽。另外,海南入境免簽、東盟國家旅游團入境免簽、郵輪入境免簽等區域性免簽政策提供了更多便利。免簽入境已成為外籍人員來華旅游、商貿的主要渠道,帶動入境旅游持續升溫。今年上半年,免簽入境外國人1364萬人次,占入境外國人的71.2%,同比上升53.9%。例如,海南受益于政策疊加效應,可免簽入境的國家范圍擴大到85個,不僅帶動旅行服務出口,而且其口岸簽證便利辦理、停留居留便捷保障等措施顯著提升了入境體驗。深圳已實現30分鐘內即可完成口岸簽證辦理,并與北京、上海等主要口岸協作建立“口岸簽證代轉申請”服務機制,大大簡化了登記手續,降低了外籍人員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擴大入境消費舉措提質升級,優化入境體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免稅店政策,推動擴大入境消費。4月,商務部等6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強調,進一步豐富市場供給,優化退稅服務,擴大入境消費。此外,優化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服務等,進一步加強工作協同、信息共享。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全面支持綁定境外銀行卡,電信運營商在入境口岸提供便捷的實名制短期電話卡辦理業務,推廣使用自助通關系統,優化外國人生物特征采集流程,豐富免稅產品并推廣“即買即退”政策,完善文旅場所多語種標識。一系列入境便利化政策覆蓋了境外旅客在華旅游的多元化消費場景,有效解決了“支付難”“溝通難”“退稅難”等問題,不斷提升中國消費市場的吸引力和美譽度。
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國際化消費環境。今年3月,國辦轉發商務部《關于支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從8個方面對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費環境給予政策支持。這些城市積極行動,采取差異化措施打造入境旅游服務高地。北京始終堅持首善標準,構建“近者悅、遠者來”文旅發展新生態,在產品供給方面持續提升“大美中軸”影響力、豐富世界遺產游,打造融合古都底蘊與奧運遺產的硬核產品,今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246.7萬人次,同比增長48.8%。上海聚焦全球敘事與精細化場景,傾力打造“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年度標志盛會,以開放姿態、沉浸體驗吸引全球游客。重慶聚焦長江三峽、山水都市、多彩武陵三大IP,整合64家4A級以上景區,打造世界級三峽旅游集群。
我國旅行服務出口快速增長,公民出境旅游消費規模巨大,是全球旅游市場復蘇的重要引擎,有力帶動了多個旅游目的地文旅產業發展。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旅行服務貿易存在進出口發展不平衡、國際游客認可度不夠廣、拉動消費效應不夠強等問題。未來,需推進重點領域創新發展,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重塑旅行服務價值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提供更優質的旅行新場景、新方式、新體驗。強化城市作為發展載體與引擎功能,將旅行服務高質量發展融入城市更新、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的進程。豐富優質供給與創新“旅行+”模式,激發消費潛力,增強產業帶動效應,培育新增長動能。將優秀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城市歷史文脈融入旅游產品與服務設計、營銷推廣等全過程,不斷增強旅行服務國際競爭力。(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