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為人民。智慧城市治理必須具備敏銳、便捷、智能等特點,用數字化、智能化方式感知民意、化解民憂,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智慧理念要從行政主導邁向回應人民所需。傳統城市管理中,群眾辦事時常遇到“九龍治水、各管一段”的問題。智慧城市要打造人民城市的大腦,要把群眾感受作為治理算法的核心依據,把群眾滿意寫進城市數字化建設的第一行代碼。如北京“接訴即辦”把群眾訴求直派街道,訴求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成為干部考核關鍵指標。當回應群眾所需成為城市大腦運行的底層邏輯,各類堵點痛點才能轉化為智慧創新的起點。
治理模式創新要從逐層反饋轉向敏捷治理。解決群眾反饋的問題時,傳統“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流轉耗時費力。創新治理模式,需要以數據流動代替層級流動,以事件為軸優化流程。如成都“天府市民云”依托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把公安、城管、衛健、民政等57個部門的數據“匯于一屏”,形成“一人一檔、一房一檔、一事一檔”。杭州“城市大腦”把治理顆粒度細化,在臺風來臨前,平臺自動調取氣象、水利、交通、地鐵、景區等實時數據,生成“紅黃藍”風險圖,精準提示“哪段路面易積水、哪條地鐵線需限流”。從層層上報到秒級響應,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
治理手段要從人工摸排升級到智能感知。各地把物聯網、AI、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植入城市“神經末梢”,讓急難愁盼問題第一時間被感知、第一時間得處置。如廣州在2000余個老舊小區布設智能井蓋、液位計、燃氣報警器,14類城市風險“自動巡檢”。南京“智慧電梯”裝上傳感器,困人故障從發現到救援時間縮短70%,并同步觸發保險理賠。
治理機制要從“條塊分割”向“多元共治”優化。建設智慧城市要堅持黨建引領,使得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形成共治合力,讓城市治理既有速度,更有溫度。如上海楊浦濱江“紅色智治”驛站把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員志愿者、物業、居民代表、轄區企業共同值守“民情前哨”;深圳“@深圳—民意速辦”與人大立法聯動,群眾集中反映的“外賣騎手進小區難”問題,經平臺大數據分析、代表立法聽證,實現“數據說話、立法響應、治理見效”。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智慧城市治理的迭代方向。建設智慧城市,要以黨建引領為指南針,以敏捷治理提升敏銳度,以數字技術增強感知力,以多元共治拓展包容性,把每一條熱線、每一次點擊、每一個反饋都轉化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注腳,把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化作治理創新突破口,讓智慧之光照亮人民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作者詹承豫 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