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你我該如何操作?目前,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均已發布相關問題解答。簡單來說,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居民個人使用某一銀行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其中實際用于消費的部分,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政策,貼息范圍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年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且最高不超過貸款合同利率的50%。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今年8月,消費貸款領域的“國補”正式出臺——《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印發。這是財政拿出“真金白銀”擴內需、惠民生、促就業之舉,也是財政和金融加力配合、放大公共資金乘數效應之舉。
接下來,作為落地執行方,相關金融機構要切實做好政策傳導和經辦工作,把好事辦好,讓消費者真正得實惠、提信心、享幸福。
消費者關心的第一個問題是,面對待解困惑,找誰咨詢、如何咨詢?金融機構要積極回應用戶訴求,豐富、融通線上線下渠道,讓擁有不同使用習慣、處在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通過線下網點、電話、網站、手機銀行、微信服務公眾號等多種渠道,獲得專業化、個性化的解惑答疑服務。為此,金融機構要加強內部統籌與員工培訓,在制定標準問答版本的基礎上,細化個性問答方案,通過與消費者一對一互動,真正把服務送入千家萬戶。
消費者關心的第二個問題是,貸款發放后,貼息申請的流程是否繁瑣?目前,多家銀行已簡化相關流程。例如,借款人可以先辦理個人消費貸款,然后與該銀行簽署“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服務協議”并授權交易信息。接下來,在貸款結息日,銀行系統會自動進行貼息操作,直接從應還貸款利息中扣減貼息資金。此外,多家銀行還在手機銀行APP設立了貸款貼息專區,借款人如有疑問,可進一步了解相關政策。
消費者關心的第三個問題是,如果自己對銀行的相關操作產生質疑,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與銀行很有可能在“消費交易認定”問題上意見不一致。銀行普遍采取的操作是,系統自動識別消費交易、自動進行貼息,這就可能在一定范圍內產生遺漏問題。消費者的某項消費交易如果未被自動識別,可在手機銀行的相應專區上傳發票等消費憑證,申請人工識別。但需注意的是,目前多家銀行規定,消費貸款資金通過轉賬至個人、取現等方式使用的或其他未實際用于消費的,不享受貼息。對此,消費者可按照銀行規定,使用該行的個人消費貸款放款賬戶進行消費,減少消費交易認定爭議。
還要提醒的是,銀行在辦理消費貸款及貼息業務的過程中,除了貸款利息,不收取其他費用,若有中介機構稱自己可代辦,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并第一時間拒絕,謹防各種形式的詐騙,保護好個人財產安全和信息安全。此外,借款人不可套取貼息資金,否則將承擔相應后果。多家銀行均已明確表示,嚴禁借款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虛構交易背景或通過不法中介申請貸款,包括但不限于“包裝貸”“職業背債人”“高評高貸”等行為。銀行一旦發現借款人通過違法、違規手段套取貼息資金,將按照規定追回已發放的貼息資金,并將借款人的上述行為納入個人征信記錄,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作者:郭子源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