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国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路二

銘記抗戰英烈英模 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2025-09-03 07:47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馮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銘記抗戰英烈英模 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2025年09月03日 07:47   來源:經濟日報   

豐碑屹立照千秋

“爺爺,您和先烈們用熱血守衛的這片土地已經煥然一新。如今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近日,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之孫馬繼志來到吉林省近現代史展參觀,他在大型油畫《靖宇將軍殉國》前久久佇立、感慨萬千。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因革命需要,他離開家鄉,留下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

1932年,楊靖宇受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1940年2月,楊靖宇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五晝夜后,在濛江縣(今吉林省靖宇縣)壯烈犧牲。敵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讓楊靖宇堅持了這么久,便殘忍地剖開了他的腹部——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楊靖宇將軍生前說的這句話至今依然振聾發聵。“爺爺與東北抗聯將士們爬冰臥雪、向死而生,他們心中始終有堅如磐石的信仰,始終追著那份信仰一直在奮斗、一直在拼搏。雖然沒有看到勝利的那一天,但是他們堅信,理想一定會實現。”馬繼志說,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浴血奮戰14年,矢志不渝,救亡圖存,挺起了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馬繼志從小在爺爺的英勇事跡教育下長大,年少時便夢想著能像爺爺那樣穿上軍裝,保家衛國。后來,他曾參軍入伍,在一次作戰中負傷,“軍人的使命就是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這與東北抗聯將士精神一脈相承”。他說,東北抗聯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砥礪前行。(經濟日報記者 馬洪超)

烽火家書映丹心

在湖北省紅安縣的檔案館內,珍藏著紅安籍老紅軍張天偉在抗戰時期所寫的11封家書。展讀這些泛黃的信件,字里行間充溢著家國情懷,眼前浮現出一個懷揣拳拳報國心的有志青年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場景。

1938年7月,張天偉致胞兄的信中這樣寫道:“現在國家的人民都是團結一致的……最后的勝利定屬我們。”“這封信對我觸動很深,那時抗戰還未勝利,爺爺就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張天偉的侄孫張龍源已是古稀之年,談起這封信,仍難掩激動。

自1927年參加革命以來,張天偉親歷黃麻起義、紅四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這些寫于1937年至1942年的家書,是他隨部轉戰陜西涇陽、甘肅慶陽及在延安抗大求學期間,在激烈的戰斗和緊張的學習間隙,寄予家人的一片赤子心聲。

在血火交織的歲月里,張天偉不僅思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也對家人殷殷垂念。1938年,張天偉給母親的信中說:“母親大人千萬不要擔我的心,我在外是忠心(的),為國家為民族而努力工作。”

“爺爺在我心中,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也是一個俠骨柔情的人。”張龍源說,每當重溫這些信件,他總會想起爺爺的教誨,要發揚革命傳統,做一個有理想的人。

烽火歲月中,這些珍貴的家書被張天偉的母親用牛皮紙仔細包好,藏在老屋的瓦片下。20世紀70年代老屋翻修,才讓這段塵封多年的記憶重見光明。2019年6月,張天偉家書入選首批湖北省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爺爺的精神深刻影響著我。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寫文章,爭取為繼承和弘揚紅色精神作出一點貢獻。”張龍源說。(經濟日報記者 王明昊)

英雄魂鑄英雄連

“能成為五壯士連的一名士兵,是我人生中最驕傲的事。”在河北淶源,退役軍人張國成回憶起自己的軍旅經歷,語氣堅定。身形高大、穿著樸素的張國成十分低調,但每每談及自己的“老單位”——英雄連隊狼牙山五壯士連,整個人都透出掩飾不住的自豪。

1941年9月,狼牙山五壯士以血肉之軀與日寇殊死搏斗,擊退敵人多次進攻,為部隊和群眾贏得轉移時間。彈盡糧絕之際,他們縱身跳崖,譜寫了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

為紀念這一壯舉,部隊為當初5位戰士所在的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團七連,授予“狼牙山五壯士連”榮譽稱號,幾經調整沿用至今,成為全軍英模部隊。

“在部隊里,能進這個連隊,說明你是最優秀的一批人。”張國成說,“我們晚上訓練到12點,每次比賽都扛紅旗,從來沒輸過。因為我們是英雄的連隊,再累也要堅持下來。”

張國成記得,新兵入連首課就是參觀連隊榮譽室,學習狼牙山精神。“5位戰士跳崖前用石頭和身體與敵人斗爭到最后,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堅守,讓我特別感動。他們舍生取義的膽量、忠誠無畏的情懷,讓我發自內心生出敬意。”

直到今天,連隊每年都在9月25日舉辦紀念活動;每天晚上點名時,隊里會首先呼點五壯士的姓名,全體官兵集體答到,仿佛英雄從未遠去。

退役后,張國成仍然把五壯士連的精神視為人生準則。“在面對困難時,總會想起連隊里傳下來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勵我在絕境中決不退縮。”

狼牙山腳下,清風吹過。狼牙山五壯士留下的榮譽,早已化作責任與信念,在一代又一代軍人的血脈里延續。(經濟日報記者 李一凡)

矢志不渝為家國

近日,陜西省頒發了321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向抗戰老戰士、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在渭南安享晚年的99歲抗戰老兵胡振華就是其中之一。

胡振華,1926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定縣(今河北省定州市),曾在晉察冀軍區的白求恩學校學習,先后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聊起那段戰斗歲月,老人依然記憶猶新。“我的干哥還有三叔,都是被敵人刺死的!敵人太殘忍了,我要當兵去報仇,血債必須血償!”胡振華聲音顫抖地講述著。

1941年,新婚不久的胡振華身穿短褲單衣追上隊伍,奔赴太行山區,因年齡小被選派至晉察冀軍區的白求恩學校學習。經過一年半的學習,胡振華被分配到晉察冀軍區和平醫院,在這里,胡振華和戰友無數次舉起簡陋的手術器械,為肢體嚴重壞死、感染、危及生命的傷員截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回憶起那一天,胡振華渾濁的雙眼驟然明亮:“開會,慶祝,大家伙兒都舉起拳頭,跳啊,喊啊,太高興了!”

隨后,胡振華隨部隊轉戰張家口、石家莊、北平、太原,部隊番號幾經更迭,最終整編為68軍204師。他堅守崗位、救死扶傷,守護著戰友的生命。后來,胡振華隨部分部隊轉隸,將戰場上的堅韌鋪展在祖國的建設宏圖里。從青藏公路的冰原凍土到首都順義機場的繁忙工地,再到渭南公路局醫院,他始終不忘一名醫生的初心和使命。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現在的好生活!”回憶過去的崢嶸歲月,暢談如今的幸福生活,胡振華感慨萬千。(經濟日報記者 雷 婷)

堅定不移跟黨走

“1945年6月6日,我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的家中,99歲的抗戰女兵史素華憶起往事底氣十足。盡管她年事已高、記憶模糊,但這個日子永遠刻在了心底。

1926年,史素華出生在河北省灤南縣一個貧苦農家。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實施慘無人道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她所在的村莊被日軍掃蕩。“我的父親被日軍殺害,母親因感染病毒不久后離世。”親眼目睹家園被毀、親人遇害,年幼的史素華悲痛萬分,早早立下抗日的決心。

由于性格爽朗、能說會干,史素華18歲那年就當上了村婦女救國聯合會主任。“婦救會的工作任務很重,白天到前線送水送糧、轉運傷員,晚上在后方紡紗織布、縫衣做鞋。”盡管如此,史素華卻從沒喊累叫苦,總是動員村里的婦女群眾:“前方的抗日戰士都是咱們的親人,我們要做好后勤保障,別讓他們挨餓受凍。”

1945年6月,史素華參加八路軍,并光榮入黨。“從入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準備,一切服從黨的安排,為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流盡最后一滴血。”說到這里,史素華目光炯炯。

此后,史素華離開家鄉,跟隨大部隊輾轉南北,先后在華北冀東軍區第十三和第十四軍分區的供給和衛生機關工作,為革命事業默默奉獻。

1946年,史素華與丈夫賀珍結成革命伴侶。隨夫轉業到江西后,她在這片紅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待就是60余載。如今,史素華常給來看她的志愿者們講抗日故事。“我這輩子最自豪的事,就是聽黨話、感黨恩,堅定不移跟黨走到底。”史素華說。(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

難忘軍民魚水情

1922年生于山西省崞縣(今山西省原平市)的郭效遠,1939年底加入八路軍120師警備6團,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44年入黨,1963年離休。如今雖逾百歲,抗戰時的點滴仍刻在他心間。

“1942年初冬,雁北冰雪滿地,部隊卻無冬衣。”郭效遠回憶,當地抗日政府動員老鄉賣羊毛,可部隊沒裁縫,鄉親們便齊上陣,男人們用小棍把羊毛打絨,婦女們徒手將羊絨拍成衣形,塞進兩層單衣縫合。有的老鄉心疼戰士,從家拿出舍不得用的破舊布頭縫進去,讓冬衣更暖更結實。“部隊常轉移,一件冬衣要麻煩好幾處鄉親,薄薄的羊絨衣里,裹著的全是老鄉們的心血。”

同年的一個行軍夜,郭效遠感冒暈倒,老鄉用毛驢將他馱到醫療所。病愈歸隊前,房東大叔大嬸挨家湊白面、去野外挖野菜,還拿出僅有的雞蛋,給他包了一碗餃子。那碗餃子的滋味,郭效遠記了一輩子。

1945年春,部隊北上大青山開辟根據地,供給處主任杜杰英奉命率隊送補給。“從偏關到目的地五六百里,需經敵占區,行至中途,他們遭敵騎兵包圍。杜杰英指揮大家拼死護住物資。”郭效遠告訴記者,從拂曉戰至下午,終因敵眾我寡,全體人員犧牲。

讓他記憶猶新的還有老鄉郭應舟。1945年8月,攻打綏遠城時,部隊因敵增援需撤退,郭應舟挺身而出,用機槍壓制敵軍掩護戰友,自己卻壯烈犧牲。不久之后,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戰士們含淚歡呼——“英烈們的血,沒有白流”。

“和戰友們一同出生入死的那些日子,為國家為民族而戰的那段經歷,雖苦雖難,但卻是我數十個春秋中最難忘的日子。”郭效遠說,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軍民情與英烈志,希望后輩們能牢牢記住,并延續下去。(經濟日報記者 梁 婧)

紅色血脈代代傳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堡壘村”,在抗戰初期就建立了黨組織,也是支前模范村。今年95歲的王克昌便是其中一員,18歲那年,他便加入支前隊伍,推著小車穿梭在炮火間,送水、送藥、轉移傷員。但每當人們讓王克昌老人回憶擁軍支前的場景,他總擺手說:“和鋼八連對咱村的貢獻比,俺這算個啥呀!”

1944年1月24日清晨,盤踞在李莊、大哨等地的日偽軍共計1000余人,向岌山區朱村及周邊據點發動突襲。駐守在沭河東岸的八路軍115師3營八連聞訊后,立即緊急集合,火速奔赴朱村,投入保衛村莊的戰斗。

經過6個多小時的激烈交火,八連戰士頑強抵抗,最終使敵人在增援部隊掩護下倉皇撤退。八連雖然取得戰斗勝利,但也付出了沉重代價,24名戰士在戰斗中英勇犧牲。戰后不久,朱村群眾將一面錦旗送至連隊,以表達對八連英勇事跡的敬意與感謝,“鋼八連”的稱號由此廣為傳頌。

81年來,每逢大年初一,王克昌總會帶領全村人,手捧剛出鍋的第一碗熱餃子、懷揣素雅鮮花,齊聚朱村抗日戰斗紀念碑前,靜靜悼念在朱村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烈士。悼念過后,大家還會通過視頻連線,與千里之外的鋼八連戰士互道新春祝福,讓跨越山海的軍民情誼在歲歲年節里愈加深厚。

朱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王克昌卻閑不下來,他在朱村紅色文化紀念館擔任了兼職講解員,向黨員干部和青少年講述朱村的革命歷史與鋼八連的英勇事跡。“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但越是這樣,越不能忘記黨的恩情。我把這段紅色歷史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銘記那段光輝歲月,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沂蒙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王克昌說。(經濟日報記者 崔 浩)

熱血豪情今猶記

“越來越興奮,越來越激動。”家住遼寧沈陽的95歲程茂友,這幾日心中有一份特殊的期待:9月3日,作為抗戰老兵,他將參加在首都天安門舉行的盛大閱兵式。

程茂友的家鄉在河北遵化,地處冀東地區。從記事起,他就目睹了日寇燒殺搶掠的暴行:父親和大哥先后遭到日本鬼子嚴刑拷打,父親不幸去世,大哥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發生在1941年的“潘家峪慘案”讓程茂友記憶猶深:“潘家峪村離遵化不遠,臘月二十八,鄉親們正準備過春節,鬼子包圍了村子。全村1700多人,有1200多人慘遭殺害……”

飽受日偽蹂躪的冀東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轟轟烈烈的武裝抗日斗爭:挖地下暗道、建立秘密聯絡站……潘家峪僥幸逃過一劫的小伙子們參加了八路軍,戰士們在槍托上刻下死去親人的名字,抱定“誓讓鬼子血債血償”的決心,打起仗來十分勇敢。“當時連像樣的槍都沒有,可為了打鬼子,鄉親們不怕死!”程茂友說。1945年2月,15歲的程茂友毅然參加了八路軍,同年光榮入黨。和許許多多的冀東兒女一樣,程茂友拿起武器為抗擊日寇、保衛家園而戰。

后來,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程茂友感覺一下子從黑暗中走到了陽光地兒。“大家蹦高歡呼啊,有的放鞭炮,有的敲盆,那個高興勁兒!”程茂友說。

抗戰勝利后,程茂友隨部隊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離休后,程茂友心系國防教育,長期擔任多所地方高校的“紅色思政課輔導員”,堅持宣傳中華民族的斗爭史,傳承紅色基因。

“和平來之不易啊!我們要永遠記住那段歷史,才是對無辜遇難的百姓、英勇犧牲的戰友最好的告慰。”程茂友說。(經濟日報記者 孫潛彤)


(責任編輯:馮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木里| 梁河县| 博罗县| 丹棱县| 荔波县| 巢湖市| 湖南省| 株洲县| 桓台县| 深州市| 兴国县| 同心县| 无锡市| 云安县| 延川县| 舞钢市| 红河县| 扬州市| 南江县| 青海省| 安岳县| 武胜县| 天柱县| 化隆| 濉溪县| 盐山县| 正宁县| 兴义市| 武冈市| 分宜县| 博野县| 天全县| 孝义市| 光山县| 岑溪市| 石柱| 万荣县| 鹿邑县| 上思县|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