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走進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的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飽含情誼、震撼人心的16字電文。在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荼毒的危急時刻,僅有3000人口的文化重鎮李莊接納了包括同濟大學在內的各文化教育機構學者、師生共1.2萬余人,承擔起保護中華文脈、延續學術火種的歷史重任,與重慶、成都和昆明并稱為“四大抗戰文化中心”。
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始建于2020年4月,2022年4月2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博物館整體造型呈漂浮的飛檐狀,寓意“四手相握,文化脊梁”。“博物館以‘文化脊梁 中國李莊’為布展主題,展出藏品400余件,集中展現了1940年至1946年間李莊的輝煌歷史,彰顯了李莊在延續中國文脈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講解員羅靜說。
展館再現了李莊人民熱情迎接大師學者的生動場景。為更好地承接遠道而來的師生,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李莊騰出“九宮十八廟”內的佛像,把公共建筑改作教室、宿舍,部分民眾更是把私宅騰出來供學者居住。正是在李莊人民的全力支持下,第一部由中國人編纂的建筑文獻《中國建筑史》、甲骨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殷歷譜》、中國第一本大型田野報告《城子崖》等著作才得以誕生。
展館深處,有四面墻集中展示了國內高校、教育科研機構與李莊的淵源,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在內的多個文化教育機構都曾在李莊矢志科研,又從李莊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教育機構林立、大師學者云集的李莊,逐漸成為當時引領時代風氣的學術高地。大師們嚴謹的治學風范,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促使當地形成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完整教育體系。
近年來,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持續搜集整理與李莊文化抗戰相關史料,依托“文旅+研學”的思路,系統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引導下一代更好地銘記抗戰歷史、挺起文化脊梁。(經濟日報記者 丁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