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鄭州市CBD與絢爛朝霞相映成景。宋亞猛攝(中經視覺)

1960年,鄭州市二七紀念塔街景一角。周淑麗攝(中經視覺)

7月5日,游客在洛陽市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參觀。近年來,該館是河南省黨史教育基地和社科教育普及基地,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經濟日報記者 李一凡攝

5月21日,中鐵裝備國家TBM產業化中心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在調試我國出口海外最大直徑的“雙胞胎”盾構機。聶冬晗攝(中經視覺)

2月2日,許昌市胖東來天使城,眾多顧客前來選購商品。 呂超峰攝(中經視覺)

6月11日,開封市清明上河園景區,演員在和游客互動。當地不斷打造特色文旅空間,豐富文旅業態,提升游客體驗。 袁 航攝(中經視覺)

1962年,開封市相國寺,民眾在購買架子車下盤。李永潭攝(中經視覺)

214臺宇通新能源客車在上海港等待上船交付智利(攝于2023年12月5日)。 崔 超攝(中經視覺)
來到鄭州中原英烈紀念館,講解員口中的數字令人動容:抗日戰爭中,河南先后開辟6塊抗日根據地,為戰場輸送大量人力物力,走出了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等多名優秀將領。14年間,全省損失1000多萬人口。
這樣傾其所有的赤誠,浸透了中原每寸熱土。
在鞏義,有人將自家的房子讓給八路軍。為解當地1700多名八路軍過冬衣物緊缺的燃眉之急,許多百姓捐衣捐布。
洛陽的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內,一枚枚證章整齊排列在展柜里,訴說著那段不屈的歲月。作為連接延安與華北、華中根據地的交通樞紐,經過洛八辦轉送的軍政干部70余批、1400余人,護送過的進步青年達2700余人。
走進素有“小延安”之稱的駐馬店確山竹溝革命舊址深處,一棵郁郁蔥蔥的石榴樹靜立南窗前。1939年春,劉少奇親手栽下這棵樹。如今,石榴樹上碩果累累;院墻外,商鋪星羅棋布,遠處千畝莊稼正茁壯成長。
憑著一股子干勁兒,今天的河南,已成為我國最堅實的“中原糧倉”,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用不足全國十六分之一的耕地,貢獻了全國近十分之一的糧食產量。
老區面貌也煥然一新:鞏義市坐擁全國最大的鋁板帶箔加工生產基地和完整的鋁加工產業鏈條,鋁板帶箔產量占全國產量的33%;洛邑古城內游客絡繹不絕,今年“五一”假期,洛陽市累計接待游客736.2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5.15億元;全國80%的中高端手工提琴都產自確山縣,成為了中外聞名的“小提琴之鄉”。
返程的車窗外,大片農田呼嘯而過,收割完夏糧的農田里,種上了花生等經濟作物。盛夏的陽光曬得人發燙,但這片土地上的綠意生生不息。八十載春秋流轉,中原大地的山河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河南人民骨子里的那份堅韌、奉獻與擔當,代代相傳、經久不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