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寇佳麗
8月2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市場監管總局”)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的全國質量強鏈經驗交流現場推進會上正式發布首批21個跨區域質量強鏈聯動項目(以下簡稱“跨區域項目”)。
據了解,本次發布的21個跨區域項目既包括機器人、腦機接口、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也涉及紡織服裝、工程機械、煤化工等傳統產業。
受訪專家普遍表示,跨區域項目的正式發布,有利于創新區域質量合作互助機制,有助于加強質量支撐,從而提升產業鏈韌性與安全水平。
從產業鏈布局看,當前,我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各有優勢與不足:傳統產業基礎雄厚但轉型壓力較大,產業附加值偏低;新興產業增長迅猛、集群效應顯著,但部分關鍵核心技術有待突破;未來產業技術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備受政策、資本青睞,但商業閉環尚未打通。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實施跨區域項目,相關部門、企業等各方能夠協同共進,以合力突破產業鏈質量關鍵技術瓶頸,推動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應用,拓展應用場景,填補基礎設施建設空白,為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塑造發展新優勢夯實基礎,助力我國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對于傳統產業而言,跨區域項目的實施旨在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模式來實現產品、服務質量和附加值的提升,從而實現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盤古智庫(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余豐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例如,紡織服裝產業可通過采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生產制造智能化升級,從而更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進一步鞏固、擴大市場份額。
質量強鏈工作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創新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徑。
今年6月份,市場監管總局專門印發《關于推進實施跨區域質量強鏈聯動項目的通知》,部署開展實施跨區域質量強鏈聯動項目。項目啟動以來,多地主動擔當作為,建立關鍵共性質量問題攻關清單,細化重點舉措、任務分工、進度安排。
如今,首批21個跨區域項目已正式發布,質量對產業建圈強鏈的支撐作用將得到更好發揮。
談及跨區域項目的落地落實,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跨區域項目所涉及的各地各部門,應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整合質量技術創新資源,推動不同地方之間質量政策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成果共用;相關企業要重視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交流合作,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緊扣質量瓶頸打造更多標志性攻關成果。同時,各方還需要關注市場變化,及時破解項目建設難題,讓項目成果更好滿足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真正實現產業鏈質量提升和經濟發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