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正成為國民健康的重大威脅,疾病診療和管理面臨多重挑戰。在近日舉辦的第28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期間,安徽省腫瘤醫院副院長、CSCO乳腺癌、轉化醫學、心臟安全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潘躍銀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陶敏教授等多位臨床和行業的專家與代表,就如何突破惡性腫瘤診療瓶頸、回應患者真實需求、構建更完善的疾病診療體系,分享深刻洞察。
建立規范診療體系,讓精準診療觸達基層
盡管腫瘤診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但臨床實踐中仍面臨諸多待解難題。在肺癌診療領域,主要面臨三大“壁壘”。陶敏教授指出,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的肺癌診療,在規范與技術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導致患者生存預后不均;而基因檢測普及率、標準化不足使精準治療難以落地;此外,優質藥物難入基層,則形成了“診療最后一公里”的障礙。
在乳腺癌診療領域,潘躍銀教授坦言,雖然針對不同類型、分期及分子亞型的乳腺癌可以采用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但當前乳腺癌的診療仍存在兩大突出挑戰:一是區域間診療規范差距顯著,部分基層醫院難以實現“同病同治”;二是治療藥物需平衡療效與安全性,部分藥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對全周期、多學科診療(MDT)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面對現狀,多位專家指出,我國正通過政策引導、學科協作等方式,逐步搭建適配國情的規范診療體系,為患者帶來更多治愈希望。
“針對臨床痛點,我國肺癌診療體系正加速變革。分級診療與醫聯體建設已成為重要破局手段。上級區域醫療中心通過技術下沉、人才培養、遠程MDT會診,將成熟診療方案輸送至基層,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規范治療;同時,國家主導的單病種質量控制與臨床路徑規范化工作深入推進,進一步實現了診療‘同質化’。”陶敏教授強調,“全國乳腺癌規范化管理專家委員會及省級專委會的成立,為診療提供了科學指導,放射影像、病理診斷、外科、內科等七大亞學科協作組的建立,進一步整合了診療資源,基于循證醫學的MDT模式,能精準判定乳腺癌分期與分子分型,優化手術、系統治療及放療的時機與方案,讓每一位患者都能獲得精準診療。”
超越“治療”,傾聽患者聲音
在診療體系向精準化、規范化推進的同時,患者在疾病全周期中的真實需求仍存在諸多未被滿足的缺口,這些缺口超出單純的診療范疇,涉及資源獲取、心理支持、長期管理等多個維度。
“每天都能聽到患者和家屬最真實的聲音,他們在疾病診療全程中存在太多需求未被回應。”患者組織“與癌共舞”論壇創始人金萍介紹說,“當前腫瘤患者的困境可以總結為四句話——跑不起的求醫路、回不去的本地治療、看不見的心理創傷和接不上的隨訪管理。”
金萍認為,目前需要進一步推進創新藥物審批上市、完善醫保目錄更新機制,提高關鍵抗腫瘤藥物在醫院的配置率,以滿足患者更多的需求。此外,老年患者、經濟困難患者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家庭照顧者的專業培訓支持,也應納入醫療服務優化范疇。
多方聯動,織就全周期健康守護網
現階段,包括肺癌、乳腺癌在內的部分亞型已經逐漸向慢病化轉變,從單純“治療疾病”走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當更多患者能夠實現長生存之后,也催生了對腫瘤治療的新需求。填補這些需求缺口,僅靠單一主體難以實現。正如潘躍銀教授所言,醫療機構、醫藥企業、患者組織各司其職、緊密聯動,才能構建以患者為核心的高效診療生態,真正實現從“治療到愈人”。
潘躍銀教授指出:“乳腺癌診療中‘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治療,核心在于高質量的醫患共同決策,醫生需用通俗語言解釋疾病分型、治療方案選擇和風險,同時尊重患者的年齡、職業、家庭角色與風險承受力,避免‘只見疾病不見人’。”
輝瑞中國戰略聯盟事業部總經理金肖東介紹:“腫瘤治療的專業性極高,患者不僅需要權威的知識和信息,更需要有針對性的醫療指導和疾病管理等健康服務。我們聚焦臨床和患者需求,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賦能創新的患者服務體系并成功推出了一站式腫瘤患者服務方案。只有當患者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積極參與到治療決策中,才能真正達到腫瘤治療的醫患共同決策,實現治療方案的個性化和最優化。”
高質量患者服務平臺和工具是腫瘤患者的迫切需求,華潤醫藥商業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郭霆表示:“‘潤小醫’作為華潤醫藥在互聯網醫院數字化醫療創新服務領域的實踐平臺,打造了患者關愛服務體系,深化醫療機構院內服務體系,為腫瘤患者提供了便捷的線上醫療服務和全方位的用藥支持。”
潘躍銀教授表示,腫瘤治療的終點不僅是腫瘤控制,更是患者長期生活質量的提升,多方協作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將專業診療、創新產品、溫暖支持無縫銜接,為患者提供從診斷、治療到康復的“全旅程”守護。未來隨著創新技術迭代、服務體系完善與協作機制深化,我國腫瘤防治必將實現從“提高生存率”到“追求高質量生存”的跨越,為更多患者重筑健康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