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甘,歷久彌新。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述了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誤將墨水作紅糖蘸食粽子卻直呼“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經典故事,重溫了這句承載信仰力量的歷史箴言。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時,面對村民們“要溫飽還是要環保”的困惑,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年來,從余村的蝶變到浙江生態省的建設實踐,再到引領全國的綠色發展之路,“兩山”理念從鄉村走出浙江、造福中國、光耀世界,為中國鄉村振興、全國乃至全球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
今日中國綠色發展的歷史性成就,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昭示: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賣石頭”“挖地球”模式終將山窮水盡;守護好綠水青山,就能收獲“看風景”“賣風景”的持久甘甜。“兩山”理念是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光輝的重大成果,是21世紀統籌發展和保護這一人類永恒主題的科學真理,其“甜”的本質,在于與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觀一脈相承的理論性、實踐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哲學品格。
理論之甜:“兩山”理念是人類新的發展與保護觀,是21世紀人類發展觀的“術語的革命”
人類文明發展史,本質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史。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是貫穿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哲學觀的主線。啟蒙運動推崇理性、科學與進步,推動工業文明興起,但也奠定了西方生態哲學“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哲學根基,形成西方工業文明將自然客體化、剝奪其內在價值、強化人類對自然剝削的邏輯。西方主流經濟學始終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目標,將生態環境視為生產力的外部條件而非內在要素,發展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等所謂真理,暗含生態環境隨經濟頂峰到來“自然變好”的認知。這些價值理念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興盛數百年,成為區域性、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理念根源。
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兩山”理念是人類21世紀發展與保護觀的術語革命,其劃時代意義在于直面工業文明積弊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性矛盾,以革命性思維重構對立統一關系。
一是強調自然價值是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定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本身就是金山銀山,自然價值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財富;二是打破傳統發展觀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機械割裂、零和博弈的桎梏,以矛盾轉化論指出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本質是可以互相促進的統一體;三是打破“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宿命論,注重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性,主張保護生態環境就能保護生產力,形成生態優先基礎上的生態價值轉化理論;四是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系統思維,超越傳統孤立、割裂看待自然要素的認知模式,揭示各類生態系統要素環環相扣、緊密依存的內在有機聯系,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系統變革。
真理往往在對舊范式的批判性超越中顯現價值。工業文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被“兩山”理念否定,催生綠色發展新范式。這種螺旋上升的認知進程,讓人類在突破思維桎梏時嘗到真理的“回甘”。“兩山”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人與自然觀“主客二分”的哲學根基,以代表自然價值的“綠水青山”與代表人類物質文明的“金山銀山”的內在統一實現對“主客二元”論的超越,用“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重塑人與自然關系,標志著人類社會21世紀新生態哲學體系的產生。
實踐之甜:“兩山”理念貫穿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知行精髓,根本是為了人民利益
真理并非先驗存在,而是在實踐中生成并被實踐檢驗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認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且每一循環的內容都進入更高一級程度。“兩山”理念實踐的“甜”,誕生于浙江鄉村的土壤。安吉余村正是在“兩山”理念指引下,關停礦場、轉型生態旅游,村民收入翻倍、人居環境煥新。這束希望之光,照亮了萬千中國鄉村憑綠水青山擺脫貧困、實現小康、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賦予中國鄉村綠色發展新哲學與光明未來。
在浙江余村點亮的星火,20年來燎原為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綠色引擎、國家綠色轉型的戰略理念,并在指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深化、豐富與發展。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雙碳”目標,從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兩山”理念既推動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又使當代中國的綠色發展實踐、綠色產業升級與綠色經濟轉型成為21世紀中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核心驅動力,彰顯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蓬勃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在主要經濟體中繼續處于領跑地位,展現出強大活力和韌性。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36.2%;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25.5%、11.5%,超過整體貸款7.1%的增速,資源要素正加速向綠色低碳和數字經濟領域集聚。20年來,中華大地以“綠水青山”加速推動“金山銀山”可持續增長,從發展邏輯重構到治理模式創新,再到新質生產力培育,“兩山”理念深刻塑造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與特質,生動詮釋了“兩山”理念在實踐中認識的深化、對實踐的強大指導力。
人民性是真理的價值尺度。檢驗真理價值的最高尺度,在于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兩山”理念的甘甜,是人民對“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可感、可知體驗;其核心是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清新空氣、潔凈水源、優美環境的生態需求,也有就業充分、收入增長、生活富裕的經濟期盼,超越傳統發展觀見物不見人的局限,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從塞罕壩林海到庫布其沙漠治沙傳奇,從城市公園綠地到鄉村人居環境改善,人民在生態環境改善中觸摸發展溫度,在綠色產業紅利中共享發展成果。這“甜”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實提升,是真理與人民福祉統一的生動體現。
世界之甜:“兩山”理念滋養著地球生命共同體,是跨越國界的綠色真理,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思想財富
真理推動文明形態躍升。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真理的崇高價值在于引領文明向更高形態演進。“兩山”理念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甜”,在于開辟生態文明新路徑,推動工業文明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范式轉型。“兩山”理念的全球意義,不僅體現在具體環境治理實踐,更在于在打破西方現代化理論中環境與發展二元對立思維定式進程中,為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文明形態貢獻了科學真理的力量。其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整體哲學,為深陷資源枯竭、生態危機與增長乏力困境的全球發展議程貢獻了革故鼎新的“術語革命”與路徑啟迪。
“兩山”理念世界之“甜”,在于這一理念的全球實踐重塑了世界綠色產業新格局,激活了世界經濟新動能,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活力。這一理念的經濟學貢獻在于重構了綠色產業的新經濟學邏輯——將生態約束從外部成本轉化為內生增長動能。中國通過“兩山”政策體系形成制度壓力,倒逼企業突破高碳慣性,從而使傳統意義的環境“成本負擔”轉變為增長引擎、技術溢出、碳經濟與產業鏈重構。
在綠色產業層面,中國光伏產業持續領跑全球,2023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占全球比重超80%,產量占比均超90%;2024年各環節產量保持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證明綠色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在技術溢出層面,2016年至2023年,中國綠色低碳專利申請公開量累計57.3萬件,年均增長10.0%,在節能、儲能與能量回收等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在制度層面,中國創新性地構建了多層次生態補償機制。2023年12月,我國政府發布“瀾滄江—湄公河地區創新走廊建設共同倡議”,其中瀾滄江—湄公河生態合作成效顯著。作為上游國家,中國積極踐行源頭責任,與流域各國共建水資源協同治理機制,生動詮釋了“兩山”理念與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全球實踐。
綠色“一帶一路”推動新型全球化綠色生產網絡體系的構建,使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工業化”的歷史機遇。如埃塞俄比亞與中國企業合作發展地熱;中國企業在印尼承建的規模最大地熱電,近期成功實現盧穆特巴萊二期55兆瓦地熱項目機組并網等。以點帶面,以中國風電、光伏產品為代表的綠色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整體看,正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兩山”理念引領下,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獨特貢獻在于將發展權與環境權統一考量;注重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更符合發展中國家現實需求。與西方國家“承諾赤字”形成鮮明對比,綠色“一帶一路”正在改寫產業全球化的底層邏輯——從19世紀殖民資源鏈、20世紀資本控制鏈邁向21世紀生態共生鏈,為世界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第三條道路。20年風云激蕩,“兩山”理念的種子已成長為參天巨木,枝干跨越山海,蔭蔽惠及全球,以其深邃智慧與強大生命力,成為全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財富。
總之,“兩山”理念以其深刻的真理性、實踐性、人民性與世界性,完成了對人類發展觀的哲學革命——超越了工業文明時代“環境—保護”二元對立的傳統認知,在生態文明維度重構了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的辯證關系,成為21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最具變革性的文明范式躍遷。這“真理的味道”,穿透時空,沁潤中華文明根脈,映照人類歷史星空。
當前,全球氣候治理格局深刻調整,站在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歷史新起點,要以“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為契機,深學篤行這一閃爍永恒哲學光輝的科學真理,更好地將“兩山”理念體現在“十五五”發展規劃、“雙碳”目標和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之中,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磅礴綠色動能,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