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地方兩會陸續召開。針對“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這一關鍵節點,各地均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行工作部署,其中,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綠色轉型等成為高頻詞匯。這不僅映射出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也彰顯出地方政府保護治理生態環境的決心。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將藍圖變為現實,必須狠抓落實。
落實是知與行的貫通、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注重抓落實、不認真抓好落實,再好的規劃和部署都只會成為空中樓閣。過去一年,在全力保障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同時,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各項年度目標圓滿完成,這是各地區各部門真抓實干的結果。對標對表“十四五”高質量收官要求,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均已明確新一年工作的目標任務,下一步就要確保各項決策切實落地,各項工作有力推進。
要增強抓落實的責任感。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既是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也是貫徹落實重大決策部署的“中間段”,不能出現“中梗阻”。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牽涉面廣,單靠生態環境部門自己很難做好,對于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地方黨委政府要統籌謀劃,強化協同,形成合力;制定政策時也要堅持系統思維,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組合拳,發揮乘數效應。為確保政策措施能夠真正落地,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關注基層對制定的政策有沒有認真執行、效果怎么樣等問題,研究目標任務落實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通過向人民群眾和企業問需問計,讓舉措更接地氣、更好落地。
要強化制度建設。決策只部署不檢查、抓而不緊等于沒抓,完善的制度體系能夠為政策措施順利推進提供支撐保障。健全責任明晰、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將宏觀的目標愿景細化為一系列可操作、可量化的權責清單,明確時間節點、行動路徑和責任主體。強化跟蹤問效,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行動成果。好的政策措施要堅持,不適應的要健全完善,不行的就要廢止。通過制度建設,確保目標任務始終航向不偏、力度不減,最終實現高質量收官目標。
要保障資金投入。重大工程項目是推動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的載體,而項目建設需要資金投入做支撐。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把生態環境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把生態環境資金投入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予以重點保障。去年底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也強調,要繼續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各地一方面要優化資金分配,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把有限的資金用于緊迫性強、成熟度高、生態環境效益顯著的重大生態環境類項目,優先保障重點工程;另一方面,探索市場化路徑,通過綠色金融、碳交易、生態補償等撬動社會資本,助力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
要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思路、創新方法有助于高效率、高效益推動工作取得實效,距離“十四五”收官時間緊、任務重,更加需要科技賦能。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推廣信息化、高效化的監管執法工具。生態環境部目前已公布23批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其中經驗值得借鑒,如應用衛星遙感、熱點網格、走航監測等“空天地”一體化新技術新裝備,用科技的手段化解基層治理人力、物力不足等難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努力發展“高精尖”產業,也要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助其煥發新的生機。
光說不練假把式,真抓實干見真功。各地要以“一日不為、三日不安”的責任感,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將藍圖轉化為行動,撲下身子抓落實,確保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不斷積小勝為大勝、積寸功為大成,交出高質量收官答卷,為“十五五”美麗中國建設筑基開路。